[1] 秦大河,罗勇,陈振林,等.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: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[J].气候变化研究进展,2007,3(6):311-314. [2] IPCC.Climate Change 2007:Synthesis Report[M].Cambridge: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2007. [3] 马永忠,李明春,黄英华,等.近50年建昌县热量资源特征变化研究[J].安徽农业科学,2010,38(28):15749-15750,15752. [4] 马永忠,黄英华,李明春,等.辽宁建昌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对农业干旱程度的影响[J].安徽农业科学,2010,38(29):16327-16328,16331. [5] 赵丽,冯宝平,张书花.国内外干旱及干旱指标研究进展[J].江苏农业科学,2012,40(8):345-348. [6] 安东升,窦美安.华南季节性干旱区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[J].广东农业科学,2015(16):130-135. [7] 卢路,刘家宏,秦大庸.海河流域1469—2008年旱涝变化趋势及演变特征分析[J].水电能源科学,2011,29(9):8-11. [8] 周丽,谢贤健,王芳,等.1971—2009年内江地区的旱涝特征分析[J].贵州农业科学,2012,40(8):110-113. [9] 李渝,蒋太明,王静.贵州喀斯特山区季节性干旱特征及对策:以桐梓县为例[J].贵州农业科学,2009,37(5):43-46. [10] 安昕,张国林.辽宁西部半干旱区近50年降水趋势及周期变化[J].中国农学通报,2012,28(5):214-220. [11] 汪丽新.葫芦岛市旱涝指标的确定和干旱规律分析[J].江西农业学报,2010,22(1):78-80,88. [12] 吴昊旻,杨羡敏,姜燕敏.1953—2010年浙西南山区降水与旱涝变化特征[J].气象与环境学报,2013,29(3):58-62. [13] 唐亚平,张凯,李忠娴,等.1964—2008年辽宁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[J].气象与环境学报,2011,27(2):50-55. [14] 杨永岐.农业气象中的统计方法[M].北京:气象出版社,1982:25-87. [15] 魏凤英.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(2版)[M].北京:气象出版社,2007:13-204. [16] 严昶升.燕辽易旱区生态农业的雏型[M].沈阳: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8:87-155. [17] 亓来福.国内外农业气候区划中的水分指标[J].气象科技,1980(4):3-37. [18] 亓来福,王继琴.从农业需水量评价我国的干旱状况[J].应用气象学报,1995,6(3):356-360. |